本文是博主在会考前总结整理得,收集了历史必修一、二、三常考的知识点。
会考历史
——partychicken,zf
必修一
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
夏
- 禅让->世袭
商
- 内外服制度
- 占卜和祭祀
- 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
周
- 分封制
- 宗法制
- 核心:嫡长子继承制
- 大宗与小宗
- 礼乐制: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
秦
中央官制
- 秦:三公九卿制
- 隋唐:三省六部制
- 三省:
- 中书:决策
- 尚书:执行
- 门下:审议
- 六部: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
- 三省:
- 宋:二府三司制
- 元:中书一省制
- 明:废丞相,设立内阁
- 清:设立内阁、军机处
地方行政体制
- 秦:郡县制
- 汉初:郡国并行制
- 元:行省制
选官制度
- 西周:世卿世禄制
- 战国、秦、西汉初:军功爵制
- 汉武帝时期:察举制(推荐)、征辟制(征聘)
- 魏晋南北朝:九品中正制
- 隋唐至明清:科举制
监察制度
- 秦:御史大夫
- 汉武帝:刺史
- 宋朝:通判
- 明清:达到顶峰。监察御史,六科给事中(中央),按察使司(地方)
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
古希腊
- 城邦特点:小国寡民
- 民主政治特点:人民主权,轮番而治
- 公民条件
- 祖籍本邦
- 成年男性
- 民主进程
- 1.梭伦改革——将雅典引上民主轨道
- 2.克利斯提尼改革——雅典民主制度确立
- 陶片放逐法
- 3.伯利克里改革——雅典民主制度黄金时期
古罗马
- 习惯法
- 成文法
- 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:《十二铜表法》
- 罗马法发展完备:《查士丁尼民法大全》
- 罗马法影响:
- 对罗马的影响
- 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
- 巩固帝国统治
- 对世界的影响:
- 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提供规范
- 罗马法一些规则沿用至今
- 对罗马的影响
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
英国
- 政体:君主立宪制
- 行政制度:议会制
- 政体确立途径:光荣革命、《权利法案》
- 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,国王统而不治
美国
- 政体:民主共和制
- 行政制度:总统制
- 国家结构:联邦制
- 文件:《1787年宪法》
- 三权分立原则:
- 国会:立法
- 参议院,众议院:行政
- 最高法院:司法
- 人民主权原则:总统、议会由民选产生
- 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
- 三权分立原则:
法国
- 政体:民主共和制
- 行政制度:议会制
- 文件: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》(《1875年宪法》)
- 行政权归内阁,总统
- 内阁对议会负责
德国
- 政体:君主立宪制
- 文件:《德意志帝国宪法》
- 浓厚的帝国主义和专制主义色彩
项目 | 美国 | 英国 | 德国 | 法国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国家元首 | 总统 | 国王 | 国王 | 总统 |
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| 民选,有任期 | 世袭,终身制 | 世袭、终身制 | 议会选举、有任期 |
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| 有 | 无 | 有 | 有 |
政府首脑 | 总统 | 首相 | 首相 | 总统 |
政府产生方式 | 总统任命 | 议会产生 | 皇帝任命 | 议会产生 |
政府与议会关系 |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| 内阁、首相对议会负责 | 政府不对议会负责 | 对议会负责 |
国家权力中心 | 总统 | 议会 | 皇帝 | 议会 |
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
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
时间 | 战争 | 条约 | 事迹 | 内容 | 影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840-1842 | 鸦片战争 | 《南京条约》 | 为开放五口通商:广州、福州、厦门、宁波、上海(广夏福宁上) | 主权和领土完整被破坏,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| |
1856-1860 | 第二次鸦片战争 | 《天津条约》 《北京条约》 | 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,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| ||
1894-1895 | 甲午中日战争 | 《马关条约》 | 丁汝昌、邓世昌、刘永福 | 割让台湾,开放重庆、日本在华设厂 |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|
1900-1901 | 八国联军侵华 | 《辛丑条约》 | 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| 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|
太平天国运动
- 1851:洪秀全金田起义
- 1853:定都南京,改名天京,《天朝田亩制度》
- 1856:天京事变,严重内讧
- 1859:洪仁玕《资政新篇》 (第一部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施政方案)
- 1864:天京陷落
辛亥革命
1905:同盟会成立,孙中山
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
民族主义
,创立民国民权主义
,平均地权民生主义
“1911:武昌首义
1912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
- 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
五四运动
- 口号:“废除二十一条”、“外争国权,内惩国贼”等
- 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
- 中国拒绝在《凡尔赛和约》上签字
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,发展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
马克思主义的诞生(1848)
- 《共产党宣言》发表
- 巴黎公社
- 第一个工人政权
- 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
俄国十月革命
- 1917:二月革命,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
- 1917:列宁《四月提纲》,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
- 1917.7:七月流血事件(武力镇压革命力量)
- 1917.11:推翻临时政府
-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
- 政体: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政体
- 措施:
- 《和平法令》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
- 《土地法令》把土地分给劳动者使用
- 十月革命意义
- 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
-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
- 使俄国摆脱封建残余束缚和剥削阶级通知
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
- 1921 中共一大
- 确立党的名称
- 党的奋斗目标:推翻资产阶级,建立无产阶级专政,废除私有制
- 1922 中共二大
- 更改目标:反对帝国主义、封建主义、军阀,建立民主共和国
- 1923 中共三大
- 寻求合作
- 1924.1 国民党一大
- 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。
- 1925-1927 国民革命
- 1927-1937 国共十年对峙
- 1927:八七会议,土地革命:废除封建剥削
- 1927:秋收起义,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,以农村包围城市,最后夺取全国政权
- 1931-1945 抗日战争
- 1931:九一八事变
- 1937:卢沟桥事变
- 百团大战:1940年,彭德怀
- 太平洋战争:1941年,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
- 胜利意义
- 国际意义
-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
- 时间最长,抗击日本兵力最多
- 国内意义
- 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
-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
- 国际意义
- 1946-1949 解放战争
- 1948-1949 三大战役:辽沈、淮海、平津
- 1949:渡江战役
- 红军长征
- 时间:1934-1936
- 1935.1 遵义会议
- 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
- 扭转长期被动挨打局面
- 1935 《八一宣言》
-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
- 1936.10 在甘肃会宁会师
- 西安事变:1936年
- 重庆谈判:1945年,国共双方达成《双十协定》
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
新中国的政治建设
- 开国大典
- 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:1949.9
- 时间:1949.10.1
- 1954年宪法
-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
-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
- 确立标志:1954年宪法
- 曲折
- 1957右派斗争扩大,建设停顿
- 文革期间,名存实亡
-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
- 指导思想:长期共存,互相监督
- 合作形式:政治协商
- 1982年提出:长期共存,互相监督,肝胆相照,荣辱与共
-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
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
- 文化大革命
- 时间:1966-1976
- 第十一届三中全会
- 转折:胡耀邦主持,平反冤假错案
- 颁布1982年宪法,法律体系较完备
- 依法治国
- 十五大确立为改革重点
- 1999写入宪法,标志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新时期
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
- 一国两制
- 提出:邓小平,针对台湾问题
- 香港:1997.7.1回归
- 澳门:1999.12.20回归
- 台湾问题
- 1979:《告台湾同胞书》和平统一
- 1992:九二共识,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
- 1995:江泽民,八项主张
- 2005:《反分裂国家法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
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
两极格局
- 政治上,1947杜鲁门主义
- 标志着冷战开始
- 对抗: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反击
- 经济上,1947马歇尔计划
- 对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应用
- 对抗:经济互助委员会反击
- 军事上,1949《北大西洋公约》,北约
- 对抗:《华沙条约》,华约,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
- 热战
- 朝鲜战争(1950-1953):中美关系破裂
- 越南战争(1961-1973):苏联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
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
- 欧共体
- 1951:欧洲煤钢共同体
- 1958:欧洲经济共同体、欧洲原子能共同体
- 1967:合并成欧洲共同体
- 日本: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
- 不结盟运动
- 1961: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,标志不结盟运动诞生
- 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
新中国外交
- 外交政策:
- 建国初期
- 方针: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
- “一边倒”,“另起炉灶”,“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”
- 改革开放以来
- 原则:平等互利,形式多样,讲求实效,共同发展
- 建国初期
- 1950:中苏签订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
- 1953:和平共处五项原则
-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
-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,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准则
- 1954:参加日内瓦会议
- 1955:参加亚非会议,并提出“求同存异”
- 1971:第26届联大,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
- 1972:尼克松访华,《中美上海公报》
- 1972:《中日联合声明》,中日关系正常化
- 1978:《中美建交联合公报》
- 1979:中美正式建交
- 2001:上海合作组织,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